导航切换

使命如山砥砺七十载 初心如磐奋进新时代

——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

2019-08-19 15:41:32 作者: 来源: 点击数:

0

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70年来,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,陕西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人民把发展复兴的初心根植于三秦大地,把追赶超越的使命躬身于行,从十一届三中全会,到西部大开发,再到党的十八大,陕西紧抓历史机遇,艰苦探索,矢志创新,在历经了几代人的卓绝奋斗后终于迎来了百业俱兴的崭新时代,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如今,全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经济结构更加优化,改革开放深入推进,创新驱动不断增强,供给能力显著加强,需求结构持续改善,质量效益显著提升,人民福祉明显增进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发展根基更加牢固,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在奋进的征程上激扬。

 

一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追赶超越步履坚实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成功化解了各种挑战和矛盾,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、特色鲜明、成就突出的发展之路,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总量实现“大跨越”,增速稳居第一方阵,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。

 

经济总量不断扩张,接连跨跃新台阶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,陕西经济总量实现了量的跨越,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张。1952年,全省生产总值仅为12.85亿元,1981年突破百亿元,199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,2001年、2004年、2006年、2007年分别跨越两千亿、三千亿、四千亿、五千亿关口,之后以年均增加1700亿元以上的水平快速发展。201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,跻身全国“万亿元俱乐部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,2017年迈上两万亿大关,2018年达到24438.32亿元,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1.9%提升至2.7%

 

1111.png

 

经济增速稳居第一方阵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,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,各年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。1995年以后发展驶入快车道,除2001年外,均保持两位数增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与全国一样进入增速换档期,由两位数高速增长逐步换档为个位数的中高速增长,2018年增长8.3%,居全国第5位,高于全国1.7个百分点。1953-2018年年均增长9.1%,高于全国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。其中,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0.7%,高于全国年均增速1.3个百分点。

 

发展潜能不断释放,追赶超越步履坚实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陕西不仅实现了自身潜力的充分释放、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,也时刻不忘对标定位、追赶超越,向发达省份看齐。2018年,陕西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5位,较1978年前移4位;居西部第2位,前移1位;人均GDP居全国第12位,前移8位。2018年,财政收入居全国第18位,较1985年前移3位;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6位,前移8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16位,前移6位。2018年,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5位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5位;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第9位,其中民间投资增速居第3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国第9位;进出口增速居全国第3位。

 

二、经济结构更加优化,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产业结构优化成绩显著,转型升级成果凸显,城镇化建设强力推进,非公有制经济加速成长,区域经济特色鲜明,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,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不断提高。

 

产业结构日趋合理,三次产业协同驱动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省产业结构呈现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,1952年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65.4%14.9%19.7%。经过20多年的建设,1978年第一、二、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0.5%51.9%17.6%,实现了从“一、三、二”模式到“二、一、三”模式的转变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全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下降,2016年开始下降到50%以下,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三次产业协同驱动。2018年第一、二、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.5%49.7%42.8%,再次过渡到“二、三、一”模式。与1978年比,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23个和2.2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5.2个百分点,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提升。

 

2222.png

 

非公经济迅速崛起,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占据主导地位,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,由弱变强,日益彰显发展活力。199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6.7%2000年上升到40.1%2011年突破50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非公经济发展加快,,2018年已达54.2%,比1997年提高27.5个百分点。2018年,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238.62亿元,是1997年的36.4倍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为改变城乡二元发展格局,在重点示范镇建设、移民搬迁、撤乡并镇、鼓励农民进城等系列举措的带动下,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提升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2000年,陕西城镇化率为32.27%2012年突破50%,实现了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,2018年城镇人口较1978年增加了1792万人,平均每年增加44.8万人;城镇化率达到58.13%,较改革开放初提高41.79个百分点,年均提高1.04个百分点。

 

区域经济特色鲜明,县域实力显著增强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在省委省政府“强关中、优陕北、兴陕南”发展目标的统领下,关中、陕北、陕南三大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。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全面启动,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.23亿元,提升到2018年的15237.6亿元;陕北大力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,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.16亿元,提升到2018年的5407.53亿元;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推进,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4.68亿元,提升到2018年的3430.41亿元。县域经济从小到大、由弱变强,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。2018年,全省77个县(市)实现生产总值10738.27亿元,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,比2004年增长9倍。县均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3.97亿元增加到139.46亿元,有39个县(市)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。县域人均GDP达到49882元,比2004年增长9.4倍。强县引领作用突出,全省先后有4个县进入“全国百强县”,有12个县进入西部“百强县”。

 

三、质量效益明显提高,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,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,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,财政实力显著增强,企业效益稳步提升,经济发展日益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。

 

人均GDP稳步提高,接近全国平均水平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经济总量小,人均水平低。1952年全省人均GDP85元,1978年不足300元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,人均GDP大幅提高。1988年跃上千元台阶,2001年迈过5000元大关,2005年冲上万元新台阶,20092011年分别跨越2万、3万大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,20132016年分别跨越4万、5万元大关,2018年达到63477元,人均GDP1952年相当于全国的71.4%提高到98.2%,接近全国平均水平。按年均汇率折算,2004年陕西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,2007年迈过2000美元台阶,自2009突破3000美元后,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美元台阶,2018年达9592美元。1953-2018年,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增速为7.9%,其中1978-2018年增速为9.7%

 

财政实力显著增强,金融存款持续增加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财政总收入不到1亿元,1971年全省财政收入仅12亿元。改革开放以后,经过随着经济的发展,财政收入大幅增长。1996年突破百亿元,2001年跨上200亿元台阶,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跨越千亿元大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,2017年跨越2000亿元,2018年达2243.14亿元,1953-2018年年均增长11.4%,其中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2.6%。每百元GDP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5.08元提升到2018年的9.18元,经济发展的“含金量”不断提升。陕西金融市场起步较晚,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,全省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,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健全。2018年,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567.42亿元,1953-2018年年均增长16.6%。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513.81亿元,1953-2018年年均增长18.3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夯实,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,保险业快速发展。截至2018年,陕西拥有上市公司47家,法人保险业机构1家,省级分公司58家。

 

降本增效成效明显,企业效益稳步提升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工业坚持“提速增效,提量增效”并举,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,企业杠杆率不断下降。2018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060.4亿元,比1998年增长25.6倍。2018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36.3亿元,2000-2018年年均增长36.2%2018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4.1%,较1998年提高9.1个百分点。同时,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。2018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2.2%,较1998年提高13.5个百分点;资产负债率53.9%,降低17.6个百分点。

 

四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,内生动力持续迸发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,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,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,改善营商环境,新兴产业发展迅速,新产品层出不穷,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。

 

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新产品不断涌现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积极抢抓各项重大机遇,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新兴业态和新兴消费模式层出不穷。2018年,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.88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到10.84%2013年至2018年间增速连续保持两位数,实现年均增长13.2%。随着京东物流总部等大型网络零售商在陕落户,互联网零售呈现较快发展态势,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418.43亿元,同比增长30.8%,高于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.5个百分点。工业领域,围绕汽车、航空装备、电子、高档数控机床、轨道交通等领域,加强科技支撑,打造新经济增长点,工业高技术和转型升级产业较快增长,工业向中高端、技术型转化的步伐加快。2013-2018年,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.9%19.9%,分别高于规上工业4.79.7个百分点。反映发展新动能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。单晶硅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第一,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(SUV)、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电池等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增速远高于传统产品,大型运输机、闪存芯片、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制造新名片。

 

科技投入力度不减,科技优势日益凸显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科技发展水平落后,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”这一论断的提出,陕西科技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为全面建设创新型陕西,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,促使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、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。全省专利申请由1985年的302件迅猛增加到2018年的76512件,全省专利授权量由1985年的5件增加到2018年的41479件,R&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。2018年,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6.58,居全国第9位,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6.06,居第4位;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7.5%提高至58.3%;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132项,居全国第6位;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,较上年增加330家。全省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。

 

旅游产业迅猛发展,旅游收入成倍增加。作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,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充分发掘整合各种资源,旅游产业发展迅猛。2018年,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37.14万人次,实现国际旅游收入31.26亿美元,分别比1978年增长318倍和1765倍,年均分别增长15.5%20.6%;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2588万人次,国内旅游收入5789亿元,分别比1991年增长40.7倍和250.7倍,年均分别增长14.8%22.7%。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省128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,14个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,7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
 

营商环境不断改善,市场主体增势强劲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,市场主体单一。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和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持续深化,全省企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,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度不减,新旧动能有序转换,市场主体持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,活力得到释放,为全省经济发展蓄势增能。陕西商事制度改革的前五年,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5.53万户,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82.53万户,是改革前历年积累总量的1.43倍。2018年,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位列全国第八,增幅居全国第一。大型企业保持较快增长,2018年全省“五上”企业数量达到27793户,较上年增长11.5%

 

五、社会供给能力加强,服务业贡献率提高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,粮食产量大幅提高,农副产品供应逐渐丰富,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,并逐步向中高端制造迈进,服务业规模日益扩大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。

 

农业生产稳步发展,粮食果品“量稳质优”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,靠天吃饭现象明显,粮食产量较低,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仅800万吨,自给能力不足。改革开放以来,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“三农”问题,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,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,由供给缺口转为供需基本平衡,结束了吃粮依靠调进的历史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,加快对农业生产方式改革,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,全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千万吨以上。2018年,全省粮食产量达1226.31万吨,与1978年比,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3%的情况下,产量增长了53.3%。特色水果大放异彩。陕西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,尤其是渭北地区为苹果最佳优生区。全省果园面积由1949年的3.93千公顷,发展到2018年的1113.92千公顷,年均增长8.5%。“陕西苹果”远销欧洲、东南亚、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特别是洛川苹果自2015年开始已正式成为“国礼”赠送外宾。2018年苹果产量1008.69万吨,比1949年增长2459倍;猕猴桃产量稳居全国第一,成为陕西果业的又一亮点;红枣、葡萄、樱桃等特色水果基地逐步形成。

 

3333.png

 

工业化进程加快,煤油气产量稳居前列。受历史、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制约,陕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,1952年,全省工业增加值仅1.7亿元,1978年增加到36.52亿元。改革开放以后,陕西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自主创新为抓手,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,改造提升能源产业,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,大力培育龙头企业。2018年,工业增加值达到9634.8亿元,1953-2018年年均增长12.6%,高于全国1.6个百分点,其中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2.1%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,2018年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2%,高于能源工业4个百分点。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24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9.5亿元,年均增长14.1%。新能源产业增加值237亿元,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8.9%,较2013年增加5.5个百分点。原油、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,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三,陕西成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。2018年天然原油产量3519.5万吨,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7.3%;钢材1445.15万吨,年均增长10.5%;发电量1782.22亿千瓦小时,年均增长8.6%。天然气、汽车从无到有,2018年全省天然气产量444.50亿立方米,汽车产量62.13万辆。大企业、大集团不断涌现,引领作用突出。2018底,延长油田、陕煤集团2户工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;6户工业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;2018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已达24户。

 

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,贡献率持续提升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,1952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.53亿元。改革开放以来,服务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兴旺,发展进入快车道。2018年,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450.65亿元,比1978年增长733倍,年均增长12.5%,比GDP增速高1.8个百分点。其中,交通运输业、批发和零售业、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1.5%10.5%12.1%12.6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,陕西服务业迅速发展,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不断迈进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,六年提高13.9个百分点,2018年达到46.3%

 

六、三驾马车协同发力,需求结构持续改善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投资成就斐然,房地产业从无到强,消费市场活跃,外贸出口大幅增长,需求结构持续改善,实现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。

 

投资规模持续扩大,房地产业从无到有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陕西充分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省委省政府狠抓重大项目建设,连续出台促投资政策与措施,积极鼓励支持民间投资,投资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。1953-2018年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.6%,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。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20%2013-2018年年均增长12.4%。资本形成率由1952年的15.6%提升至2018年的65.8%,上升了50.2个百分点,陕西经济由最初的消费驱动逐渐转变为如今的投资驱动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陕西城镇居民以低租金为特点的实物福利分配住房制度,住房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房地产开发业也应运而生。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,百姓住房从平房、筒子楼、单元楼,到高层、洋房、别墅,实现了从“居者忧其屋”到“居者有其屋”,再到“居者优其屋”。2018年全省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508个,比2013年增加818个。2018年,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534.67亿元,比1994年增长193.3倍;2013-2018年全省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1.8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4118.56万平方米,比1990年增长110倍。

 

4444.png

 

消费市场繁荣兴旺,商业经济不断增强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陕西持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,拓宽消费服务领域,规范市场竞争秩序,消费市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2018年,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8.27亿元,比1952年增长1445倍,年均增长11.7%,其中1979-2018年年均增长15%2013-2018年年均增长11.8%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.3万元,比1952年增长573倍,年均增长10.1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消费市场主体持续较快增加,2018年,全省共有限额以上贸易企业7523家,比2012年翻了一番,年均增长21.4%。截至2018年,陕西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有55个。重点交易市场总摊位数41852个,是2012年的1.4倍;成交额为1177.59亿元,比2012年增长2.3倍,年均增长21.8%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

 

5555.png

 

出口领域不断拓展,出口总额大幅提高。1978年全省外贸出口仅为0.12亿美元,1985年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。此后,陕西出口开始涵盖了商品、工程外包和劳务等领域,出口结构不断优化,“拳头产品”不断增多。改革开放以来,陕西累计实现外贸出口突破1700亿美元。2018年,全省出口总额2078.33亿元,增长25.3%,增速位列全国第四位。出口产品类别更加丰富,由对外开放初期的工矿和农副两大类产品,扩展到现在的100多种商品,逐渐形成了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,涵盖农副产品、机械设备及零件、矿产品、医疗器具及零件等多层次多品类的出口商品架构。

 

七、基础产业补齐短板,发展根基更加牢固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交通运输、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,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,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,从发展的“瓶颈制约”到“优势支撑”,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 

交通网络日趋完善,枢纽经济借“道”而兴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陕西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,联接全国的铁路、高铁、高速公路及航空交通网络日臻完善,城市轨道交通方兴未艾,交通运输业由短板瓶颈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亮点。陕西公路交通已形成“三纵六横八放射”综合运输大通道,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.71万公里,比1949年增长91.8倍,比1978年增长3.6倍;其中,高速公路达到5475公里。铁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大动脉,2018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140公里,铁路客运量1.1亿人,货运量4.2亿吨,分别比1949年增长27.9434.5倍,分别比1978年增长4.516.6倍。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,截至2018年运营车辆数达1050辆,运营线路4条,运营线路总长度123公里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,跻身全国机场第七位,2018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62.50万人次,货邮吞吐量31.99万吨。

 

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,现代信息系统加速构建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邮电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,半数的县没有电信局、所,通信十分困难。改革开放以来,陕西邮电通讯业实现历史性跨越,全面进入网络时代。2018年,全省建制行政村100%直接通邮,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%,邮电业务总量达2354.79亿元,邮政业务总量达138.88亿元。互联网宽带用户高速增长。互联网宽带用户由2000年的19.87万户发展到2018年的1057.40户,增长52.2倍。截至201812月底,全省通信光缆线路长度累计达到123.8万公里;全省移动电话基站数达23.9万个,4G基站数达13.7万个。

 

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,清洁能源发展迅速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国能源供给严重短缺。1949年,陕西能源生产总量只有43.7万吨标准煤,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。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,陕西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,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。2018年全省能源生产达到5.6亿吨标准煤,比1978年增长45.1倍,其中原煤4.48亿吨标准煤,增长36.7倍;原油5031.53万吨标准煤,增长584.1倍。改革开放以后,陕西火力和水力发电建设并举,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扩大,电力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。截至2018年末,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350万千瓦时,比1949年增长8358倍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,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。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发展,2018年达807.98万吨标准煤,较1978年增长34.1倍。

 

八、绿色发展矢志不移,环境治理成绩斐然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环境保护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,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引领经济社会发展,积极推进绿色循环发展,节能降耗成效显著,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,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

 

节能降耗成效显著,能源利用效率日益提升。改革开放初期,陕西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式为主,能源瓶颈和环境污染矛盾日益凸显。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,生态环境日益严峻,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,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,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,“十一五”和“十二五”时期累计分别下降20.25%16.3%,均超额完成节能降耗任务,2018年继续下降4.88%。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。1979-2018年,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.2%,其中2013-2018年年均增长4.5%。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从199354.64%提高到2018年的81.06%,提升26.42个百分点。

 

“绿色陕西”逐步推进,三秦大地绿意愈浓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仅有森林199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不足10%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陕西在经济发展进程中,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,特别是加强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使绿色成为陕西追赶超越“新底色”。2018年,陕西林地面积12367.9千公顷,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0.92%提高到43.06%,提高了12.14个百分点。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,向海内外全面展示了陕西开发开放、绿色低碳的新形象。

 

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提升。陕西环境保护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孕育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,多措并举进行环境治理攻坚,“治污降霾保卫蓝天”行动成效显著,城市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。2018年全省PM2.5平均浓度为51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0.5%;平均优良天数242.8天,同比增加4.3天。污染物减排工作保持西部领先,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态势。柔性治水有序实施,河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,渭河干流全段消灭劣Ⅴ类水质,获评全国“最美家乡河”,汉江、丹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质持续为优。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。2018年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3.22%,比2006年提高49.61个百分点;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.07%,提高54.6个百分点。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。2018年,全省园林绿化覆盖面积8.23万公顷,较2000年增加了6.82万公顷;园林绿地面积7.1万公顷,增加6.19万公顷;公园个数282个,增加198个。

 

九、对外贸易破冰前行,打造开放新高地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充分结合省情,发挥区位优势,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,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坚持“引进去”与“走出来”相结合,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,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,开放型经济日趋增强。

 

对外贸易逐步扩大,贸易伙伴遍及全球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对外贸易规模较小,197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仅为0.2亿元,对外贸易主要以商品出口为主,进口甚微。改革开放以来,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、对内搞活作为陕西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,坚持解放思想,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,发挥区位优势,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实现“双提升”。2013年,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迈上千亿元台阶。2018年,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512.82亿元,比1985年增长760倍。截至2018年底,陕西与19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进出口贸易伙伴,遍及五大洲,真正实现了贸易全球化,并建立了台湾地区、韩国、香港地区、美国和日本五大贸易伙伴的牢固体系。

 

投资软环境日益优化,利用外资成效显著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身处内陆的陕西在外商投资领域几乎处于空白。从1985年陕西第一家外资企业香格里拉金花酒店一期竣工起,陕西便积极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,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期,依托“丝博会暨西洽会”、“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活动”、杨凌农高会、世界西商大会等平台,加强招商引资力度。2012年韩国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落户陕西,刷新了外商在华单笔投资纪录。2018年签订合同项目数283个,实际外资68.48亿美元,1984-2018年外商投资额年均增长33.9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、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研讨会、G20妇女会议、G20农业部长会议及第二十七届世佛联大会等活动,新增友好省城关系22对,借助博鳌亚洲论坛、外交部陕西推介会向世界全方位展示陕西新形象。如今,陕西形成了5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外商投资体系,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入住陕西,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,发展更高层级的开放型经济。

 

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,合作领域不断拓宽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来,陕西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,充分发挥科教与人文优势,努力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、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。2013年,“长安号”国际货运班列“打通”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条“黄金通道”。物流通道加快建设,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开通;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陕西首个欧洲“海外仓”;开往中亚的“长安号”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往返常态运行,陕西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千亿元。2018年,陕西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5个国家均保持贸易往来,实现进出口318.79亿元,占进出口总额的11.7%。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累计对外投资8146万美元,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.55亿美元,新签合同额16.82亿美元。当前,陕西正在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,进一步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经贸合作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 

十、人民生活福祉不断增进,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家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全省人民从温饱不足逐步迈向全面小康,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,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消费结构持续升级,居住环境明显改善。

 

居民收入快速增长,城乡差距逐步缩小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、关注民生,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,强化惠农支农政策支持力度,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,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0元增加到2018年的33319元,增长106.5倍,年均增长12.4%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起步到迈上万元台阶,达11213元,增长82.7倍,年均增长11.7%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。城乡居民收入比近年来稳定下降,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.31:1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3.87:12004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,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.97:1,较2003年缩小0.9。职工工资快速增长。改革开放初期,陕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654元。2018年,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74993元,较2010年翻了一番。

 

6666.png

 

消费水平逐年提高,消费结构提档升级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,陕西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消费能力显著增强,消费结构逐步优化。2018年,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66元,比1978年增长了81倍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071元,首次突破万元大关,比1978年增长74倍。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。2018年,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分别为1728元、526元,比1998年增长3.6倍、5.6倍;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分别为4301元、2431元,增长9.9倍、12.4倍;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分别为2753元、1223元,分别增长13.4倍、40.4倍;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2233元、1241元,增长9.0倍、18.0倍;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2730元、1253元,分别增长5.7倍、7.1倍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。食品消费实现了从“温饱”到“健康饮食”的跨越,服饰消费由款式单一、色彩沉闷向美观时尚、重品质重品牌转变,居住消费明显增加,交通通信升级换代,耐用消费品量质并升,健康保健意识增强,精神需求不断增长。

 

耐用消费品“量质并升”,生活品质显著提高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随着收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,陕西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和种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改革开放初期,拥有缝纫机、手表、自行车“老三件”是人们的追求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彩电、洗衣机、电冰箱“新三件”迅速进入千家万户。新世纪以来,新兴家庭耐用消费品如移动电话、电脑、空调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,耐用消费品需求日益向着高档化、享受型发展。2018年,全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36.6部,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洗衣机、电冰箱、彩色电视机、空调分别达到98.3台、97.0台、104.0台、115.1台。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58.9部,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超过100%,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洗衣机、电冰箱、摩托车分别达到89.7台、81.7台、58.2辆。2018年,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总量达80亿元以上。

 

居住水平提高显著,住房设施明显改善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,城镇职工三代人挤住在一间房子里的情况屡见不鲜,农村到处可见窑洞、草棚。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以来,特别是随着保障性“安居工程”建设的不断推进,老百姓的居住水平有了明显改善,住房面积不断提升。2018年末,陕西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拥有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8.241.5平方米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在三居室及以上单元房的比例达30.1%,较2013年提高3.7个百分点。住房设施明显改善,截至2018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中有90%使用自来水;82.6%的住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,90.7%的住户有取暖设备;57.7%的住户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,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,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2018年,84.9%的农村住户实现了管道供水入户,较2013年提高了11.8个百分点。集中供暖和自行供暖不断普及,有供暖设施的住户占比达74.2%

 

十一、社会事业繁荣昌盛,教育医疗长足进步

 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陕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,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领域投入,教育事业蓬勃发展,文化事业成果丰硕,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,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。

 

教育均衡发展步履坚实,文化事业全面繁荣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教育水平低下,人口文化素质差,学龄儿童入学率低。1957年,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2.89%。改革开放以来,陕西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、提高和创新中求发展,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,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体制创新,取得了可喜的成就。努力办好公平优质教育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,不断提升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,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,“两免一补”工程实现城乡全覆盖,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数量居西部第一位,贫困生资助和各级学校公用经费实现“两个覆盖”。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。2018年全省小学、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.97%99.95%;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数量居全国前列;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95所,在校学生总数由0.23万人提高到105.48万人,年均增长9.3%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陕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,不断坚定文化自信,着力建设“文化陕西”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,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。2018年末,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,比1949年增长3.6倍;公共图书馆111个,比1949年增长15倍;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.8%99.4%,分别比1985年提高了44.346.4个百分点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向着支柱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。2018年,陕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43.8亿元,是2014年的1.8倍。

 

健康陕西建设加快推进,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陕西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,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,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。2018年末,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3.53万个,比1978年增加2.97万个,增长了5.3倍;床位数25.37万张,增加20万张,增长3.7倍;卫生技术人员32.78万人,增加25.66万人,增长3.6倍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,在全国首创了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和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制度,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,省、市、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,省内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,跨省就医结算扩大到全国。2018年全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与计生的支出达到454.9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8.6%,较2013年提高了1.6个百分点,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。

 

社会保障提标扩面,脱贫攻坚成效显著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陕西社会保障尚属空白。改革开放以来,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全省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,覆盖面持续扩大,待遇水平逐步提升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陕西建立完善以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,全覆盖、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,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。2018年底,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991.8万人,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74.4万人,全省所有县(区)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参合人数2534.25万人,参合率达98.7%20种大病全部纳入新农合补助范围。2018年,全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达到793.21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15%。陕西贫困规模大,贫困程度深,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。为解决贫困地区落后的根本面貌,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,全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,攻坚克难,以“提高发展能力”“缩小发展差距”等更高的标准来解决贫困问题,坚持精准“扶贫”和防范“返贫”两手抓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。截至2018年底,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,全省27个贫困县摘帽,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数分别比2012年减少了180万户和606.85万人,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1.9个百分点;贫困地区居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,达10267元,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91.6%,较2014年提高了3.8个百分点,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。

 

70年,号角声声奋斗织锦缎;70年,马蹄哒哒拼搏谱华章。回首既往,全省人民创新进取,砥砺奋进,用双手书写了一部撼天动地的奋斗史诗。如今,陕西已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,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,全省经济高质量有序推进、发展追赶超越步伐稳健、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。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,新机遇、新挑战,我们将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周围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,坚持“五大发展理念”,大力推进“五新”战略任务,加快发展枢纽经济、门户经济、流动经济,以敢做善成的韧劲,时不我待的干劲,共同创造新的历史,共同铸就新的荣光!(来源:陕西省统计局)

 

       编辑:张家赫